引言:當留學熱潮遭遇 “教育泡沫”
2024年以來,上海的日本留學市場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火熱態勢。據日本學生服務組織2024年5月發布的報告,2023年日本國際學生近28萬,其中中國大陸留學生同比增長 11.2%,近十年來中國赴日就讀高中的留學生人數更是翻了約10倍。與此同時,日元匯率持續跌破1:20 關口,疊加日本央行長期負利率政策,赴日留學成本較五年前下降近 30%。上海浦東某留學展上,標有“50萬日元讀日本名校”的廣告牌前擠滿咨詢的家長,“低分高就”“雙學籍保錄”等宣傳語直擊中產家庭的教育焦慮。然而,在這繁榮表象的背后,日本高中培訓機構的亂象卻悄然滋生,猶如隱藏在暗處的礁石,給滿懷期待的家庭帶來諸多潛在風險。
記者歷時三個月追蹤調查發現,這場“日式教育淘金熱”背后,正滋生出一條資質造假、師資注水、升學詐騙的灰色產業鏈。
資質迷霧:從“大學附屬”到“國際課程”的身份偽裝
在浦東陸家嘴寫字樓內,掛著“某某大學國際高中部”招牌的機構多達17家。記者核查發現,這些機構多隸屬于教育科技公司,與所掛靠的大學僅存場地租賃關系。以被多次舉報的上海紡工大日本課程中心(紡工大日高)為例,其運營主體上海赤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實為注冊資金50萬元的小微企業,卻借用上海紡織工業職工大學的“國際教育中心”名義招生。這種“身份鍍金術”已形成行業潛規則:某教育咨詢平臺數據顯示,上海現有超50家標稱“日本方向國際高中” 的機構,但具備民辦高中辦學許可證的不足十家,其余均以 “培訓公司”“研學機構”名義運營。
專家指出:“中國學生若在未獲認證的機構就讀,其成績在日本大學申請中等同于社會考生,存在被直接拒審的風險。”
據家長反饋,其在參加紡工大日高開放日時被告知,從紡工大日高考入“日本九大美院” 的學生眾多,但招生老師展示通知書截圖卻模糊不清。同樣的情況,在其他的日本留學機構、日本高中比比皆是。相較于七寶德懷特、上外附中等有名有姓的真實錄取名校的喜報,紡工大日高等機構的喜報則大多語焉不詳,讓人辨不清真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數據顯示,2023 年因就讀“野雞高中”導致無法認證的案例激增200%該校官網宣稱“2019年成立”,實際2021年才啟動招生,其主推的“Congina學籍”實際僅是一項國際課程的認證,并非教育系統認證的學籍,這意味著學生就讀后可能只能拿到一張中日兩國均不認可的“真空文憑”。
此外,行業內還有更隱蔽的操作“成績包裝產業鏈”:有中介透露,通過偽造高中成績單、購買日本語言學校推薦信,甚至PS教授簽名等方式,可將EJU成績300分的學生包裝成550分,收費從5萬到15萬元不等。
學歷認證的灰色地帶成為騙局溫床。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因就讀“野雞高中”導致無法認證的案例激增,其中多數涉及未獲中日兩國學籍的“雙無學生”。一位在日留學生家長展示的協議顯示,某機構承諾“保錄帝京大學”,卻在學生抵達日本后告知“需先讀三年專門學校”—— 這意味著高中三年學習在日本教育體系中完全失效。
師資黑洞:N2 水平教高中生,兼職實習生撐起教學鏈
在BOSS直聘搜索日本高中教師,月薪8-12K的崗位要求普遍為:日語N2以上、接受應屆生,某機構招聘文案甚至寫著:混血優先,實習生可兼職 。
社交平臺上,#國際高中師資造假# 話題下,家長曬出的聊天記錄觸目驚心:有教師在家長群坦言“我教的EJU數學自己當年只考了60分”,更有學生爆料“日語課老師用翻譯軟件備課”。據上海市教師繼續教育協會調查,2023年日本方向國際高中教師中,具備中外雙資質者不足15%,師生比普遍達1:30,遠超教育部規定的1:12標準。“這相當于讓無證司機開校車。”資深國際教育顧問李悅指出,師資短缺直接導致教學質量崩塌。
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機構的授課者為在讀研究生或語言學校畢業生,半數未取得中國教師資格證或日本教育職員免許狀。以上海紡工大日高部為例,其對外宣稱的“40名全職教師團隊”名不副實,企查查社保記錄顯示,2023年該校僅14人繳納社保,2024年社保繳納人數為34人,在職員工數為38人,再除去行政、財務、招生銷售等人員外,教師人數可見一斑。
在小紅書“國際高中避坑”話題下,家長自發整理的“五查清單”被轉發超10萬次:查辦學許可證、查教師資質公示、查近三年真實錄取名單、查宿舍安防備案、查稅務申報記錄。留學監理網創始人胡本未建議,家長應要求機構簽署《學歷認證保障協議》,并通過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官網核查合作院校資質。
結語:警惕教育套利下的 “單程票”
紡工大日高的亂象并非個例,當留學熱潮裹挾著升學焦慮奔涌而來,那些藏身于霓虹廣告后的培訓機構亂象,恰似迷霧中閃爍的虛假航標,正將無數家庭引入教育投資的險灘。資質模糊的“保過班”、偷換概念的“中日雙軌課程”、甚至連辦學場地都在寫字樓間頻繁遷徙的“游擊式培訓”……這些機構編織的“日本名校直通車”神話背后,是師資簡歷注水、課程體系殘缺、后續服務缺位的現實黑洞。
這背后,或許是監管滯后的集中暴露,那些掛名學校、實為機構的所謂日本高中部,既不受教育部門監管,又能利用掛靠的學校逃避工商監察。據紡工大日高部官網公示在校生達250人,按其動輒十萬/年的學費計算,年收入或超千萬元,但其稅務信息顯示仍為“小規模納稅人(即季度銷售額申報未超過30萬元)”,個中問題一目了然。
如何避免淪為資本套利工具?業內人士建議,“上海各區均有公立高中和民辦高中都設有國際部,家長在給孩子規劃留學路徑時,應多一份審慎,盡量選擇正規學校。”
回歸教育本質,家長需明白,沒有扎實的學術基礎和合規的學歷路徑,任何捷徑都可能讓孩子陷入“國內無學籍、國外無學上”的雙重困境。此外,監管部門擰緊資質審核閥門、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才能讓國際教育擺脫泡沫化陷阱,真正成為培養世界公民的搖籃,而非資本游戲的角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