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詞典的解釋,破襲戰是指破壞或襲擊敵人交通線、通信設施、據點基地等的戰斗。抗戰期間,新四軍名將粟裕在《游擊戰術講授提綱》里就敵后武裝的破襲戰行動做出如下概括:"破壞敵人交通及各種軍事設施,如車站、碼頭、機場、油庫等。截奪敵人輜重,或破壞之。"
事實上,由于中共敵后武裝與日軍在裝備、訓練、編制上的差距,正面較量相對不利,但對敵人防守薄弱的各種基礎設施、后勤物資、技術兵器展開破襲戰,就成為"避實擊虛"的妙招。通過這種作戰樣式,既能有效打擊敵人,又能補充自己,無論八路軍還是新四軍,都堪稱破襲戰高手。
破壞機場,支援正面
抗戰前期,日軍空中力量占據較大優勢,對中國軍民構成極大威脅。比國民黨正規軍還要缺乏武器的八路軍,要與日機直接對抗顯然困難,如果能在日機起飛之前就將其消滅,無疑是釜底抽薪的良策。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期間,日軍占領晉綏軍早年修建的代縣陽明堡機場,盡管只是個簡易機場,但離前線較近,日軍將其作為前進基地,部署24架飛機。當時,八路軍第129師第769團已經深入敵后,偵察到陽明堡機場的情況,隨即決定打掉這個對正面戰場威脅很大的"釘子"。10月19日夜,該團以兩個連秘密接近機場,其中一個連襲擊日軍警衛,另一個連摧毀日本軍機。在當地群眾的協助下,八路軍剪開鐵絲網,成功潛入機場,經過一小時惡戰,八路軍毀傷日機24架,殲滅日軍100余人。此戰過后,日機一度從戰場上消失,使正面防御的國民黨軍得以鞏固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