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美盟國友人回首1944年、1945年時期的延安,他們發現,只有真正誠實、不懷偏見的目擊者,才看到了當時問題的關鍵,準確預見了戰后中國的格局。
加入八路軍的英國友人林邁可、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副衛隊長埃文斯·卡爾遜、1944年到達延安和中共敵后戰場的美軍觀察組,這是明天起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的紀錄片《來自延安的報告》的3位"主人公"。該片試圖從他們的視角,集中表現英美同盟國眼中的中共敵后抗戰的重大戰略價值。
林邁可與美軍觀察組和中共高層領導人的接觸中,將得出怎樣的結論?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是否真的能成為盟軍與日本決戰依靠的力量?而中共中央對美軍觀察組的到來,又有著怎樣的戰略構想?紀錄片又如何在堅硬且強大的內核敘事中同時彰顯出史料價值與文本意義?
該片總導演陳菱如此闡述:"我們講述國際視野下中共敵后抗戰的戰略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大歷史的乏味與人情味的缺失。"相反,第一手的解密檔案和親歷者透露的細節,呈現出的都是宏闊歷史背景下,人物個體與戰爭格局的微妙關聯,是英美盟國友人的有感而發:"延安是個神奇的地方。"
當這些英美盟國友人回首1944年、1945年時的延安會發現,只有真正誠實、不懷偏見的目擊者,才看到了問題的要害,準確預見了戰后中國的格局。
"八路軍發展了一種尚未被別的軍隊使用的戰術"
該片從1937年8月淞滬會戰剛打響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副衛隊長卡爾遜上校抵達上海講起。受美國記者斯諾的啟發,在淞滬會戰尾聲,卡爾遜悄然離滬,前往華北觀察中共領導的八路軍的抗日實景。在山西,他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會面,并親身經歷了一場游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