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新網,作者:王晉飛,原題為:《長樂村急襲戰: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關鍵一仗》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軍第129師在和順縣石拐鎮召開干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關于創建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布置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任務。會后,八路軍129師除以主力阻擊沿正太路西進之敵外,師參謀長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窮等率領工作團和部分武裝,到沁縣、長治、晉城、武鄉、襄垣、平順、沁源、安澤、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組織及山西犧盟會、決死隊的配合下,宣傳黨的抗日政策,開展改造舊政權、減租減息等工作,很快建立了抗日武裝和抗日民主政權。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托,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游擊戰爭的全面展開,對日軍造成很大威脅。1938年4月初,日軍以第108師團為主力的3萬余人,分九路向八路軍根據地撲來,準備對我晉東南根據地發動大規模圍攻。
長樂村戰斗是粉碎日軍"九路圍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仗,日軍在這里遭到殲滅性打擊后,其他各路紛紛撤退,八路軍取得反"圍攻"作戰的勝利。此戰也是八路軍8年抗戰中單次作戰殲滅日寇最多的一次戰斗。
出武鄉縣城,沿沁(縣)涉(縣)東行15公里,路邊的長樂村戰斗紀念碑矗立在濁漳河河畔。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研究部主任郝雪廷說,聞名于世的長樂村急襲戰就發生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