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廬山腳下的秀峰景區內,有一座廬山金星硯文化博物館,展臺上一件件雕刻精美的硯臺排列有序,硯臺中融入“淵明采菊”“李白觀瀑”“濂溪愛蓮”“匡廬風光”等人文故事引人遐想,栩栩如生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
館長李平寒對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數家珍。“自上世紀90年代與金星硯結緣后,這一輩子只想做好這一件事,作為金星硯制作技藝的傳承人,我將用一生的心血把這項國家級非遺傳承好。”
“武士愛劍,文人好硯”。硯臺作為文房四寶之一,最早出現于漢代。中國第一部《硯史》記載,廬山有青石硯,主產于廬山橫塘鎮駝嶺山下宋村,也稱金星宋硯。金星硯色青如玉,扣之有聲,金星璀燦,呵氣成云,硯石品類豐富,內有金星、金暈、金花、眉紋、水波紋、魚子紋等萬千形態。
李平寒稱,民間相傳第一塊金星硯出自東晉文人陶淵明之手,他在駝嶺山麓偶得一石,愛不釋手,自制成硯,視為珍品。在文人詩意的想象里,“種豆南山下”的五柳先生“帶月荷鋤歸”后,在廬山腳下以清泉洗筆,金星研墨,揮毫寫就心中的《桃花源記》。
金星硯以豐富色彩和多變紋理得到古今文人青睞。李平寒表示,在民國時期,廬山設有軍官學校,很多人在縣城“硯池街”購買硯臺作為禮品,當時全城共有制硯作坊百余家,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金星硯頻頻在全國性展覽、評比中獲獎,產品遠銷日、韓、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1992年,李平寒在妻子景桂枝的影響下,第一次接觸到金星硯,隨后投入了全部身心。雕刻硯臺,又苦又累,如果產品銷量不好,糊口都是問題。夫妻二人經常挑著沉重的金星硯,或在廬山擺攤設點,或擠上火車跑到外地銷售,艱難守護、傳承著金星硯文化。
“鼎盛時期,星子工藝美術廠、雕刻廠有400多人從事這一行業,后來因為行業不景氣,硯臺市場遇冷,賣不出高價,學徒收入不高,很多人去了蘇州從事磚雕產業,堅守的越來越少。”李平寒說,文化傳承不能斷絕,再苦再難,他也要做那個高舉火炬的前行者。
在李平寒家鄉蛟塘鎮的作坊里,堆放著滿屋硯料。“以前大量優質的金星硯石原料,被當成建筑材料開采出售,這對金星硯將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幸好當地政府為保護金星硯珍貴的礦產資源,下令禁止開采。”李平寒說,這些石料都是當年他“搶救”出來的,為購買硯石,他幾乎傾盡所有。
掀開油布,拿著水管慢慢沖洗石料,金星、金花、金暈、金環、眉紋等圖案漸漸浮現在青石上,形態萬千,美不勝收。
為更加深刻地了解金星硯石,李平寒歷經十余個寒暑,踏遍廬山條條溝壑,敲擊過片片山石,一路苦心尋找硯石礦脈,并進行詳細記錄。“曹家坑的金星、丁家凹的銀星、華林吉山的金暈、楓樹下的眉紋、熊家港的廬山綠、東邊黃家的紅皮水浪,目前共發現82種石色、石紋。”在廬山金星硯文化博物館內,所有的硯石標本有序排開,展現出金星硯文化的深厚廣博之美。
李平寒埋頭苦干,契而不舍,誓要將璞石雕琢成美玉。“我用了四年時間,跑遍浙江、安徽、北京等地,到處尋找整理與金星硯有關的史實材料,寫成文稿,印成書籍,前后花費近30萬元,出版的這本《廬山金星硯》,是自金星硯問世以來第一本系統研究金星硯的專著。”
一斫一鑿,能賦予石塊以生命,一書一文,能讓文化世代延續。在李平寒看來,近三十年的堅守與傳承,付出無數的心血與汗水,都是值得的。“這是金星硯傳承人的責任與使命,只要能給后人留下一筆文化財富,我無怨無悔。”
2020年8月,廬山市“名師”“名醫”“名家”工作室授牌儀式在廬山市第一小學新校區舉行,李平寒作為首批“名家”工作室領銜人,正式進入校園推廣金星硯制作技藝。李平寒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人加入傳統文化傳播隊伍,在更多學校開設地方特色文化課程,愿有后來者,接過刻刀,雕刻出更優秀的金星硯作品。
在廬山秀峰景區內的邱家坳金星硯研學館,也成為傳播非遺文化的一個窗口,年接待十幾萬人次的研學團隊。中共廬山市委統戰部部長熊志芳表示,廬山是人文圣地,文脈悠長,金星硯將非遺與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能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廬山文化內涵,下一步將引導、幫助金星硯文化企業發展升級,推進電商平臺銷售,讓金星硯在未來破繭化蝶,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