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我國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當前的85%,慢性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未來10年,慢性病人數還將快速增長,甚至在未來20年內增長兩至三倍。
2022年5月11日,中國康復醫學會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來自全國各地百余名專家學者相聚在“云會場”,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教授任名譽主任委員,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血管專家、康復科學科帶頭人主任范慧敏當選為主任委員。會議同步選舉產生了王衛慶、馮雪、李時悅、楊新玲、張旻、林堯、羅素霞、姜麗萍、郭琪9位副主任委員,王廣、王小姍等26位專家擔任常務委員。
中國康復醫學會監事長、黨委副書記牛恩喜代表中國康復醫學會對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牛恩喜表示,中國康復醫學會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既是學會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健康中國建設、維護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未來,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將組織專家履行慢病康復的職能,做好慢病的專業科普工作,研發慢病康復的團體標準,一起推動我國慢病康復標準化發展。
中國康復醫學會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范慧敏在發言中表示,能夠擔任首屆主任委員他感動非常榮幸,也深知這副擔子的意義和責任。“記得2021年8月27日下午,參加總會答辯時我說過一句話,我的后半生將集中精力做好慢病康復工作。今天,我的初心沒有改變。”
范慧敏教授指出,當前,我國的慢病防控形勢異常嚴峻。要做好慢病,不僅要從科普教育、生活方式引導入手,更要建立相關的體系、規范,并且切實落實、推廣。他表示,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將在中國康復醫學會的領導下,攜手同行,凝心聚力,共同推動慢病的防控和管理。
慢病康復專委會名譽主委、瑞金醫院院長寧光院士指出,慢性疾病很多是生活方式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僅僅吃藥還不夠,要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生活方式,并由專業的醫生或者平臺進行長期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慢病、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目前,中國康復醫學會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掛靠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陳義漢院士在大會發言中表示,長期以來,慢病康復的理念大多以治療為主,缺乏綜合康復和整體管理一體化理念,缺乏“院內——院外一體化管理”理念。中國康復醫學會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意義重大,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會全力支持專委會慢性病工作的推廣及開展。
據了解,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腎臟等疾病。慢性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大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慢病防控已經納入國家戰略。《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明確提出:要強化慢性病早期篩查和早期發現,推動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加強醫防協同,堅持中西醫并重,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一體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務。
2021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也進一步指出,支持基層醫療機構豐富和創新康復醫療服務模式,優先為失能或高齡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度殘疾人等有迫切康復醫療服務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康復醫療、日間康復訓練、康復指導等服務。
為推動落實我國慢病康復領域的進步,中國康復醫學會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成立。專委會匯聚了慢病相關領域專業人才和資源,融合了國內外力量,建立起具有一體化的、綜合的慢病康復管理體系,真正實現有效的慢病防控。
未來,中國康復醫學會慢病康復專業委員會將通過和相關各個單病種專委會以及學科緊密協作互補,建立符合中國慢病特色的科普教育、學科融合創新機制和以整體醫學為基礎的從全科到專科一體化慢病康復體系和運行機制;并將和國際接軌,制定慢性病的整體防控標準、流程以及基于國人數據基礎上的中國慢病防控指南;建立康復人才培訓體系和學術交流體系;建立AI大數據基礎上的、基于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的、具有中國慢病特色的早期篩查、干預、康復、管理體系和隨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