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在考慮強強聯手,并購重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內部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行業內有不少優勢企業有能力且有意愿通過主動探索重組,來爭取新的發展機遇。”
他同時透露,中鋼協正在組織行業力量,根據企業提出的意見深入研究,并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24年三季度信息發布會”上,中鋼協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也明確表示:“正在加快研究推進產能治理和聯合重組的政策。”
據了解,聯合重組和產能治理是鋼鐵行業優化運行秩序、改善發展環境的兩大基礎性舉措,二者相互補充完善,引導優勝劣汰,導向供需平衡。
當前,聯合重組、落后產能退出通道均需要政策支撐。一方面,8月份工信部已暫停公示、公告新的鋼鐵產能置換項目,堵上新增產能的入口;另一方面,還要盡快建立已有產能退出機制,創造條件引導落后產能退出,促進鋼鐵產量導向優勢產能。
姜維說:“與此同時,要堅定不移推進聯合重組,堅決防止重組過程中將大量無效產能甚至‘僵尸產能’復活。這項工作任務艱巨,需要政府、企業和行業共同推進。”
中鋼協已著手加快相關研究、 開展專項調研,研究提出促進聯合重組和完善退出機制的一攬子相關政策建議。
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行業聯合重組被視為提高產業集中度、化解問題、改善市場秩序,以及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基礎性政策措施。
自“十四五”規劃發布以來,聯合重組在鋼鐵行業內取得了積極進展。例如,中國寶武重組新余鋼鐵并戰略投資其他鋼鐵企業,實現了優質鋼鐵基地的整合,鞍鋼與本鋼的重組,以及最近的區域整合優化案例。中信泰富特鋼控股天津鋼管,并與南鋼攜手,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專業化生產企業。
知情人士表示:“盡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鋼鐵企業仍然處于過度分散的狀態。”
據了解,2023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前10家鋼鐵企業的產業集中度(CS)分別為41.4%和40.9%。
與此同時,主要鋼鐵生產大國如韓國、美國、日本和歐盟的鋼鐵產業集中度顯著較高。例如,韓國前兩家鋼鐵企業的產業集中度占全國產量的85%,美國、日本、歐盟前四家的產業集中度分別占總產量的65%、75%和73%。
知情人士認為:“目前,國內促進聯合重組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仍有所欠缺。”
盡管如此,行業內有不少優勢企業有能力且有意愿通過主動探索,爭取新的發展機遇。
“關鍵是如何進一步消除非市場因素的障礙,促進聯合重組和完善推進機制,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重要任務,需要政府、行業及企業的共同努力。”知情人士透露,“中鋼協的建議包括讓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真正落地,疏通產能、能源等要素資源的跨區域流動機制,創造條件讓企業集團在不同區域內擁有的或獲得的各類要素資源(包括產能、產量指標、能源排放等)能夠自由流動,從而使資源向優勢產能和產線集中。”
據海關數據,前三季度,我國累計出口鋼材8071萬噸,同比增長21.2%;出口均價770美元/噸,同比下降21.6%,但比同期國內鋼材均價仍高39.5%;累計出口金額621億美元、同比下降5.0%。累計進口鋼材519萬噸,同比下降9.0%;進口均價1673美元/噸,同比下降0.9%。折合粗鋼凈出口8015萬噸,同比增長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