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早在去年就做出預判:電動汽車定價激進、競爭激烈的狀況仍將持續。并決定:優先重視盈利能力,而非不計代價地追求市場份額。目前,能從電動汽車業務盈利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要積極優化成本結構,確保集團即便在最嚴峻的競爭形勢下仍能保持盈利。”
就第三季度盈利下滑、計劃關閉德國工廠、裁員降薪等敏感問題,大眾汽車集團(以下簡稱“大眾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回應媒體記者時表示。
德國當地時間2024年10月30日,大眾集團發布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大眾集團銷售收入784.78億歐元,同比微降0.5%;利潤為28.55億歐元,同比下降41.7%。
貝瑞德表示:“2024年和2025年是集團轉型關鍵期,雖然面臨困難和挑戰,但我們已做好充分準備。”
業績不甚理想:營業利潤率僅3.6%
大眾集團第三季度營收784.78億歐元,同比從去年同期的788.45億歐元微幅下滑。
同期,營業利潤同比大幅下滑41.7%至28.6億歐元;營業利潤率下降至3.6%,為四年多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1—9月,大眾集團的營收2372.79億歐元,去年同期為2351.02億歐元。但營業利潤從去年同期的162.41億歐元大幅降至129.07億歐元;營業利潤率也從去年同期的7.0%縮減至5.4%。其中,大眾集團的核心品牌大眾的營業利潤率僅為2.1%。
對于第三季度的財務業績表現,大眾集團首席財務官阿諾·安特利茨(Arno Antlitz)在電話會議上解釋稱:“利潤下滑是因為高昂的工資和能源成本、較低的需求以及對電動汽車等新車型的昂貴投資拖累了盈利。與電動汽車轉型相關的成本也給大眾品牌(大眾集團核心品牌)的九個月盈利帶來壓力。”
Arno Antlitz警告:“雖然大眾品牌歷來利潤率都不高,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大眾品牌所獲得的利潤已不足以支撐其開發所有新產品的成本。為此,大眾品牌需要節省逾100億歐元的成本,以保持市場競爭力。”
面對轉型帶來的成本壓力,大眾集團下調了未來財務預期:預計2024年全年的營收大約為3200億歐元;營業利潤預期約為180億歐元;營業利潤率預計為5.6%。
據《經理人》雜志報道,截至2026年,大眾集團需削減100億歐元成本,并實現6.5%的營業回報率。
大眾品牌首席執行官施文韜在大眾內網發聲稱,大眾品牌目前的汽車銷量利潤太低,同時,能源、材料及人事成本不斷上漲。因此,裁員降薪以及關閉部分工廠成為大眾集團當下的選擇。
據勞資委員會主席Daniela Cavallo透露的信息,大眾集團計劃在德國關閉三家工廠、削減上萬個工作崗位、降薪并將工作轉移至國外。
2027年推出40款車型,追趕競爭對手
大眾集團希望通過全新電動車型以及混動車型在2026年追上競爭對手。
“我們正不斷加速純電動產品攻勢,2026年起,我們的戰略將獲得成效。”貝瑞德透露,大眾集團計劃陸續推出4款與途觀尺寸相近的車型。“這些車型售價約合2萬歐元,能為我們帶來盈利。”
其中,大眾集團與小鵬汽車合作開發2款B級車型將切入尚未涉足的細分市場。同時,奧迪與上汽集團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3款智能電動車型,首款車型預計明年亮相。
2027年,大眾集團計劃在中國市場推出40款全新車型,其中20款為新能源車型,包括純電和混動車型。
推出車型追趕競爭對手的同時,貝瑞德強調了盈利的重要性。他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指出:“現在沒人(中國車企)能通過電動汽車賺到足夠的錢。在這么不健康的環境下,我們不希望通過不惜一切代價的方式增長。我們不以市場份額來衡量業務是否成功。盈利能力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而在向電動化轉型期間,大眾集團燃油車業務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貝瑞德稱:“燃油車業務的盈利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我們轉型的資金源。”
“最重要的不是被價格戰扭曲了的當前市場,而是2030年。最遲到那時,我們希望在電動車方面達成新的競爭水平——在車型、技術和成本方面與競爭對手相提并論。鑒于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我們沒理由不像中國制造商那樣快速發展和進步。”貝瑞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