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45分,希特勒啟動"巴巴羅薩"計劃,320萬德軍兵分三路,越過邊境,直插蘇聯腹地。交戰之初,蘇聯紅軍損失慘重,在半年內損失多達400萬之多,特別是在基輔戰役中,蘇聯就有80萬紅軍被納粹德國全部"吃掉",希特勒甚至稱之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納粹德軍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納粹德國三路大軍中,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標是奪取蘇聯第三大城市基輔,也就是今天烏克蘭的首都。蘇聯方面在此地布置重兵,包括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計有6個集團軍,下轄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28個裝甲旅。斯大林躊躇滿志,計劃在基輔地區對德軍予以重創,但結果出人意料。
【納粹元首希特勒閱兵照】
雙方在一個月的激戰中,蘇軍幾乎全軍覆沒,傷亡19萬人,被俘65萬人,其中包括6萬多名軍官,高級軍官損失也頗為慘重,蘇聯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犧牲,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被俘,而德軍僅損失15萬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納粹德軍如此順利?
從戰略指揮的角度上講,主要是斯大林的"幫忙"。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拒絕部下的合理建議。當德軍抵達基輔附近時,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曾建議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撤到第聶伯河對岸,以避免被德軍合圍,以保存實力。斯大林不僅拒絕了朱可夫的建議,還把他免職。交戰后,蘇軍前線最高指揮官布瓊尼元帥察覺可能會被合圍,再次提出撤退。斯大林直接將布瓊尼免職,任命鐵木辛哥接替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