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是新聞記者的基本功。對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集采、編、播于一體的節目主持人來說,采訪同樣應該是他的看家本領。然而,同是采訪,由于傳播媒介的不同,必然形成差異,作為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話筒前的采訪,除具備一般新聞采訪的共性外,還具有自身的個性特征。
一、節目主持人話筒前采訪的特點和要求
節目主持人采訪與一般的新聞采訪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擁有新聞采訪的共性特征:新聞性、時效性、廣泛性、生動性。但是廣播電視傳媒的特性,將作為采訪者的主持人與采訪對象直接推到了受眾面前,使受眾能夠耳聞目睹采訪的現場過程,由此也就形成了節目主持人采訪的個性及相應的要求。
在廣播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在話筒前的采訪往往與被采訪對象同步真實地出現在受眾面前,現場感極強,真實性很高。即使經過剪接、編輯,他們還是以自己的聲音、圖像出現。這也是廣播電視媒介得天獨厚的優勢。主持人采訪的現場性、直觀性和信息量大的特點,要求主持人在話筒前的采訪活動中加強現場意識,在構思和設計采訪活動中,不能忽略現場采訪的邏輯因素、情緒因素、聲像因素;善于控制和把握自身與被采訪者的情緒和情感變化;能夠盡快與被采訪者溝通,平等、融洽地展開交流;熟練地掌握提問技巧,有的放矢,觀點鮮明。現場的特點,還決定了主持人能隨機應變,沉穩敏捷地應付隨時出的“不測風云”。
眾所周知,藝術個性是藝術家的靈魂,沒有個性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記者的采訪活動,受個人的思想、立場、觀點支配,在報道或評論新聞事實時,都會有記者個人的傾向,只是這種個性是蘊含在文字中的,人們看到的是文筆的個性,觀點的個性。而廣播電視主持人在話筒前的采訪幾乎是直面受眾的,主持人的素質、個性風格是直接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這種個性表露是豐富多彩的、立體直觀的,因而也往往很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同類型的主持人節目,漸漸形成欄目獨具的采訪風格;每一個主持人以自身的修養、閱歷、性格、氣質、語言、舉止、服飾構成了各自的風景線,與在幕后采訪的記者相比,顯然,主持人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平等交流是主持人節目傳播形式的重要特征。主持人不僅與受眾溝通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與自己的采訪對象也要采取平視、平等、平和的態度。
主持人雖然和記者一樣,采訪對象無所不至,上至政界要員,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天南地北的人都可能成為被采訪者。但與記者不同的是,主持人是媒介與受眾的直接聯系者、代言人,既要表現節目宗旨,又要傳達受眾心聲。這樣的角色決定了主持人無論對什么樣的采訪對象都要不卑不亢,既不能仰而望之,也不能俯而視之;既不是教師單向地我
說你聽,也不是法官單一地我問你答。而是要有溝通有交流,與被采訪者有一種情緒的互動。主持人平等交流的特點,要求主持人不僅要在心態上準確把握,而且體現在具體的細節上也要處理得適宜、得體。
如果說直接性、現場性是廣播電視主持人采訪與報刊記者采訪的形式上的區別,那么控制性、主持性則是他們之間本質的不同。記者采訪重點在于努力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去拓展信息、捕捉信息、挖掘內涵;主持人除要做到這些之外,還要始終注意調整氣氛、把握節目節奏、控制節目進程、時間。
二、節目主持人在話筒前采訪的技巧
廣播電視主持人的采訪不同于一般報刊記者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整個采訪過程的聲音是直接傳達給受眾的,采訪的效果與節目播出的效果幾乎直接相關,即使是錄播,經過后期剪輯制作,它的基本格調也是無法調整的,因此,主持人在采訪實踐中,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
節目主持人是代表媒介向受眾進行傳播活動的第一人,在采訪中必定要體現出一定的權威性,無論面對什么身份的采訪對象,都要充滿自信,情緒穩定。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清醒敏捷的思維狀態,迅速與采訪對象溝通。主持人的采訪導語應有主持感,簡潔、明了或直接點題,或概括總體,應有一定的指向性,語氣要肯定。
營造氣氛,溝通雙方心理是首要的。主持人要善于尋找共同點、近似點,比如同鄉、熟人,興趣愛好,家庭子女,相近的閱歷等,使雙方產生親切感、認同感,也可幫助對方消除話筒前的緊張感,使采訪很快能在輕松、友好的氛圍中進行。
節目主持人在話筒前的采訪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提問的水平,提問也最能展示主持人的分析思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成功的問題來自于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在掌握了大量背景資料之后,主持人必須精心構思、巧妙提問。設計提問時,首先要明了所談人、事的焦點是什么?采訪對象素材中具備什么?受眾想知道什么?主持人要說什么?要用恰當、獨特的問題挖掘主題,通過設問把握采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