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月,我國聚丙烯(PP)出口量大幅增長,遠超市場預期。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聚丙烯累積出口87.11萬噸,占2023年全年的66.5%。其中,3月出口量31.5萬噸,環比增加14.68萬噸,增幅為87.01%;同比增加14.82萬噸,增幅為88.62%。
卓創資訊聚丙烯分析師寧曉琴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4月,聚丙烯出口超預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包括海外供應偏緊、國內聚丙烯價格優勢、企業海外建廠步伐加快、積極尋求出口機會等。寧曉琴指出,由于海外聚丙烯新增產能有限以及裝置檢修集中,供應相對緊張,而中國聚丙烯價格處于全球洼地,出口窗口長時間打開,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出口機遇。
此外,國內聚丙烯行業正處在新一輪擴能高峰期,但在國內需求增速放緩背景下,供需失衡矛盾逐漸凸顯。對此,聚丙烯出口成為緩解供需壓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有關數據顯示,1—4月,中國聚丙烯產量在1129萬噸左右,同比去年增加116.38萬噸,增幅11.48%。華南、華東、華北地區新增產能較多,這些地區產量同比增加,增幅在8%—26%。其中,華南地區新增產能最多,產量也同樣增長,增幅達26%。
寧曉琴表示,聚丙烯產能增長迅速,在過去的5年里,平均增長率達到11.66%。截至2024年5月,聚丙烯產能已經達到4000萬噸/年附近,較2018年增長77.23%。在產能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面對高成本和弱需求壓力,2022—2023年上游生產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負減產行為,聚丙烯產能利用率持續創新低,這也反映出行業在高擴能下已出現局部資源過剩的壓力,內部通過擠出邊際產能調整供應壓力已成為常態化。
金聯創聚丙烯分析師蘇芬芬告訴記者,聚丙烯行業處于高速擴能階段,行業競爭壓力加大,產品同質化問題逐漸顯現。另外,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不確定等因素影響行業發展。在諸多因素影響下,最終反映到價格上。
金聯創價格指數顯示,1—4月聚丙烯均價為7535元/噸,較去年同期下降364元/噸,降幅為4.61%。目前,聚丙烯的價格很少出現大幅度調整,多數時間維持窄幅區間震蕩,終端多剛需按單采購,未來聚丙烯行業發展仍面臨挑戰。
卓創資訊聚丙烯分析師孟榮華指出,2020年以前,我國聚丙烯出口雖穩步增長,但規模較小。據有關數據統計,2020年聚丙烯出口量為42.47萬噸,僅占表觀消費量的1.34%。但從2021年開始,聚丙烯出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出口量高達139萬噸。主要是受美國極寒天氣及公共衛生事件導致海外聚丙烯供應收緊,海外價格上漲,中國聚丙烯出口窗口打開,使得常態化出口企業的出口量顯著增長,部分未曾出口的企業也實現了產品首次走出國門。
孟榮華強調,聚丙烯出口之所以能實現突破性增長,除了海外供應緊張及價差優勢外,還得益于自2019年起新一輪產能投放的預期,這促使各大生產企業及大型貿易商積極開拓出口渠道。面對國內聚丙烯產能供需失衡的現狀,中國聚丙烯企業不僅深耕國內市場,推動差異化競爭,還加快了拓展國際市場的步伐。
據卓創資訊調研數據,今年1—4月,多家國內聚丙烯生產企業已完成年度出口計劃的六成以上。出口整體態勢良好,從過去的小規模試探性出口,逐漸轉變為深度挖掘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出口份額。
寧曉琴分析指出,隨著聚丙烯產能的持續增長,國內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出口成為緩解供需矛盾、保障企業利潤的關鍵路徑,預計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然而,挑戰亦不容忽視。當前,國內聚丙烯高端及專用產品供應不足,在國際市場上需與韓國、日本的高端產品以及中東的低成本產品競爭,同時還要應對東南亞新興市場的挑戰。
此外,國際市場對聚丙烯質量的要求日益嚴格,國內企業需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增強品牌競爭力。同時,出口企業以貿易型為主,市場開拓方向相對單一,需進一步深耕國際市場,尋找更多機遇。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不斷變化的出口政策與海運成本,企業還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