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李女士接到一個自稱淘寶客服的來電,問她是不是在某寶店買了一身衣服:“某某牌子、價格是1000元、藍色群邊有白色花紋,訂單時間為2020年11月2日”,這位自稱淘寶工作人員的描述完全符合李女士的購物信息。
隨后,該人員稱這一批衣服質量有瑕疵,工廠需要召回,讓李女士在平臺上申請退款。在得知李女士支付寶賬號后,便有一個自稱支付寶退款中心的經理加李蒙為支付寶好友,并給她發了一個相似度極高的“淘寶鏈接”,她在該鏈接上輸入了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支付密碼等信息,不到十分鐘,李女士銀行卡上的8萬余元即被轉走。
成小龍律師點評: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網購越來越多的輻射到居民生活中,尤其作為下沉市場的四五線小城市,人們的防詐騙意識普遍較低,而詐騙又具有隱蔽性、多變性、難以追討性等特點,為后期維權增加了難度。我們在個人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個人信息的安全,可以采用昵稱等信息留存的形式進行網購,這樣當接到詐騙電話時,第一時間就能判定該物品是否為自己購買。從而起到保護自己財產和人身權益的目的。
快遞面單被批量售賣消費者姓名住址全在內
你知道快遞單沒撕會怎么樣嗎?一張快遞可以延伸出很多個人信息,一個人的姓名、電話號碼、住址等,而通過電話號碼還可以找到微信、支付寶等賬號,通過家庭住址或工作地址,可以知道一個人的職業、收入情況等,也可據此得出消費習慣、經濟能力等信息。這樣輕則個人信息泄露,重則被不法之人利用。
成小龍律師就曾代理過一位女士被陌生人騷擾的案件,后發現嫌疑人是通過快遞單上的地址進行跟蹤,所以尤其是租房獨居女生,更要注意快遞單上個人信息的保護。
個人信息被明碼標價在網絡上進行售賣,構成了網絡詐騙的第一環節,不法分子通過購買個人信息,精準定位被騙人群,例如:購買母嬰用品的人,這類人群被認定為“好騙”,再以“發送贈品鏈接、需要銀行賬戶信息”、“商品質量有問題,聯系換貨退款”等詐騙手段進行詐騙,最終形成完整的網絡詐騙鏈。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避免快遞泄露個人信息呢?
首先,寄快遞時盡可能選擇大型、正規、信譽好的快遞公司。這些公司管理比較規范,在員工聘用上要求較高,工作人員穩定性高,后續若出現用戶個人信息泄露,關于責任的認定和賠償也更有保障。
其次,取件時,地址可以相對模糊化,可選擇僅留下小區名稱,之后與快遞員約定取件地點。
最后,你知道收到快遞后,面單上的個人信息怎么消除嗎?首先,一定要先涂抹掉個人信息部分再丟棄,或者集中起來定時統一銷毀。其次,可以用花露水、風油精或馬克筆消除面單上的字跡。千萬不要將外包裝上寫有個人信息的快遞單隨意丟棄,防止被有心之人撿到。
從《個人信息保護法》看快遞個人信息“裸奔”
從立法角度來講,國家也意識到目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泛濫,所以近期出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伴隨著該法的施行,加大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明確了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在收集用戶信息時,應提前告知并取得同意。
其也規定了個人信息處理者的義務,在個人信息的處理中,個人信息處理者要采取措施確保個人信息處理合法,并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即:對于互聯網平臺和快遞平臺來說,之前的額外義務就變成了法定義務,一直處于停滯不前境地中的隱私面單能夠在法律的強制力作用下,真正地發揮其“隱私”作用。成小龍律師建議大家可以關注《個人信息保護法》,能夠更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防止個人信息泄露,從妥善處理快遞包裝做起,切勿讓盲盒經濟帶來的獵奇和驚喜變成“快遞網絡詐騙”的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