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解放軍迎外賓從千人軍體拳刺殺操變信息化作戰 看點【解放軍,外賓,軍體拳,信息化作戰】北部戰區某機步團引導官兵透過“迎外窗口”變化增強改革強軍信心 二十五張“課目單”折射戰斗力躍升足跡
北部戰區某機步團引導官兵透過“迎外窗口”變化增強改革強軍信心
二十五張“課目單”折射戰斗力躍升足跡
本報訊 記者劉建偉、通訊員趙雷報道:“小小課目單,蘊含大變化!”在改革強軍主題教育活動中,北部戰區某機步團積極挖掘身邊教育資源,將團史館陳列的25張“迎外演示課目單”搬進主題教育課堂,引導官兵透過“迎外窗口”變化增強改革強軍信心,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和平年代,迎外部隊是展示中國軍隊精神面貌、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的重要窗口。”該團政委焦揚自豪地告訴記者,作為原沈陽軍區唯一一支迎外團隊,自上世紀70年代擔負迎外任務以來,他們先后為57個國家的軍事代表團和駐華武官進行過軍事演示。
“剛擔負迎外任務時,氣勢磅礴的500人刺殺操、千人軍體拳表演是‘保留演示課目’。”從該團成長起來的工程師謝世山拿著一張B5紙大小的課目單介紹說,“那時,我軍還處于摩托化時期,迎外演示的內容偏重拳術、體操等場面震撼但難度系數較低的課目,外軍的評價也傾向于‘體能過硬’‘戰斗精神過硬’等方面。”
隨著我軍編制體制不斷調整改革,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和官兵素質顯著提高,迎外軍事課目演示的內容也隨之與時俱進。記者從一張泛黃的“迎外演示課目單”上看到,刺殺操、硬氣功等傳統課目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多種火器射擊、裝甲集群對抗演習和反恐戰術演練等實戰味更濃的課目。
團長李峰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全師由傳統步兵師轉型為機械化步兵師,團隊也從原來的傳統步兵一躍成為多兵種合成部隊。2000年5月,全團又在原軍區范圍內第一個以整團編制更換了某型裝甲輸送車、履帶救護車等新裝備,使部隊戰斗力生成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團隊建設‘鳥槍換炮’,迎外課目自然推陳出新。”裝甲車駕駛員楊左龍回憶說,鐵流滾滾、動若風發的機械化作戰課目成為了當時演示的“重頭戲”,他和戰友們駕乘裝甲車一路攻城拔寨,演繹“參演上百人,不見幾個兵”的現代機械化步兵作戰新圖景,得到了外軍觀摩團的高度稱贊。
國防和軍隊改革每深化一步,實戰能力就提高一層。近年來,該團著眼體系作戰要求,率先在全師開展裝備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將全團數十套指揮系統、數百臺裝備和所有作戰要素聯成網絡,給鐵甲戰車插上了信息化翅膀。這一歷史新跨越,很快也體現在迎外這一“窗口”上。記者點擊去年該團迎外演示課目視頻看到,頭戴單兵數字頭盔、肩別衛星電話、手提便攜電腦的信息化士兵,嫻熟操縱各類信息化新裝備,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體系作戰新景觀,贏得外軍代表團成員嘖嘖稱贊。
從軍體拳、刺殺操到實彈射擊、對抗演習,從步槍、手榴彈到新型防空系統、反坦克火箭,從裝甲裝備展示到信息化體系作戰……主題教育課堂上,官兵們越盤點越欣喜,這一張張內容不斷“升級”的“迎外演示課目單”,既折射出了軍隊改革的鏗鏘足跡,更告訴大家:每次國防和軍隊改革,都促使部隊戰斗力實現新躍升。
改革必成,強軍可期。官兵紛紛表示,不論下一步基層部隊如何改革,一定從實現強軍目標的大局出發,堅決擁護改革,積極支持改革,自覺投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