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環球時報引述路透社10日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已致函臺積電,要求其從11月11日起開始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供應7納米及更先進制程工藝的AI芯片。據悉,此次受到限制的產品主要為7納米及更小尺寸節點上制造AI服務器所用的GPU芯片。智能手機處理器、汽車芯片以及其他民用類產品不受影響。
美商務部目前對媒體暫無回應。臺積電則郵件回復界面新聞表示,公司對于傳言不予置評。
雖然雙方都未做正面回應,但從上周起關于臺積電將暫停向大陸客戶供應7納米芯片的消息已在市場不脛而走。
11月9日,國內半導體行業自媒體集微網爆料,臺積電已經向大陸的AI GPU芯片客戶發去郵件,告知公司將從11月11日起停止供應7nm及以下先進制程的芯片產品。
界面新聞記者通過與投資人、芯片公司從業人員多個渠道交流,證實確有AI芯片公司已經收到郵件,但具體名單和影響范圍未知。
一名業內知情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臺積電這次主要限制的是7納米、300毫米直徑大尺寸晶圓上制造“大芯片”。這類芯片主要被用來制造數據中心服務器GPU及其他高性能計算芯片。
相比于英偉達、AMD的產品已經使用5納米及更小尺寸的芯片方案,7納米目前是中國大陸AI芯片公司的主要選項。壁仞、摩爾線程、寒武紀、燧原、沐曦、天數智芯等國產芯片公司此前都有布局相應的產品線。
界面新聞也就相應變動可能產生的影響聯系前述國內AI芯片公司,均未獲回應。
根據各家公開的的芯片制程工藝進展來看,市場上目前能夠量產7納米的主要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三家。而作為全球第一大代工廠,臺積電幾乎掌握著全球所有AI芯片的生產訂單。此外,另據臺媒《經濟日報》今日最新爆料,三星也步臺積電后塵,已經通知中國大陸客戶暫停供應7納米芯片。三星總部對此回應界面新聞表示,不評論市場傳言。
市場分析認為,臺積電在這個時間點選擇停供大陸客戶主要與公司近期被美國商務部調查有關。
本月初,美國商務部根據市場調研機構Techinsights的一份產品拆機報告發起對臺積電的調查,認為其通過中間公司違規向中國的實體清單企業代工7納米AI芯片。
臺積電隨后公開回應調查表示,公司嚴格遵守所有可使用的法律和法規,包括可適用的出口管制法規,并將繼續與相關監管機構保持溝通,以確保合規。
對于臺積電目前的動作是否意味著徹底對大陸斷供7納米,市場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半導體咨詢人士告訴記者,從現有的動作來看,臺積電暫停供貨主要是為了配合美國近期對其的調查,而非正式斷供。在美國還沒有相應的政策作為參考標準前,臺積電很難做到“一刀切”,此舉更多是為了加強自查審核。
但對國內AI芯片公司來說,先進制程芯片斷供的風險事實上一直都在,臺積電停供7納米無疑會進一步刺激行業“放棄幻想”。
美國目前集中利用出口管制、投資審查等手段落實其“小院高墻”的高科技保護戰略,重點在AI、半導體、量子計算等領域限制敏感技術流向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 特別從2022年開始,生成式AI刺激AI服務器芯片需求暴漲,美國針對先進AI芯片的對華出口管制經歷層層加碼,不斷收緊。
2022年10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出臺對中國的先進計算和半導體制造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新規直接限制了英偉達旗下A100及H100兩款高端GPU的對華出口。
在這之后,英偉達按照限制規則性能要求推出“對華特供版”A800、H800兩款GPU也都被納入管制。AMD、英特爾的同類產品也在出口管制的范圍內。國內去年還因AI芯片供應短缺一度引發算力荒。
同時,更多的國產AI芯片企業也被美國商務部加入實體清單重點審查。華為、寒武紀、摩爾線程、壁仞等多家AI芯片產業鏈公司都已經被列入清單中。
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將遭受美國政府最嚴格的出口審查。同時按照其出口管制的“長臂管轄”原則,美國還通過與歐洲、日韓等盟友和合作伙伴國家施壓,確保這些國家遵守其出口新規。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美國實體清單中已有776家中國企業,其中319家是在拜登政府任期內被納入,清單企業主要涉及AI、量子計算、自動駕駛等高新科技領域。
一位AI芯片公司主管告訴記者,由于美國近兩年先進制程芯片管制的連續收緊,國內同行都已經學會了放低預期,在內部嘗試各種途徑來設置防火墻來管理斷供風險。
對于美國對華高科技領域“小院高墻”的出口管制政策及實體清單打擊手段,中國外交部近年來也多次發聲抗議。外交部認為,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美國濫用“實體清單”等出口管制工具,這種做法是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和遏制,同時破壞了國際貿易秩序,未來會進一步影響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