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協約國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評價華工為"第一等工人,亦可為卓越之士兵",這應該跟華工以山東人居多密切相關。
中國參加一戰,分軍隊與華工兩部分。軍隊方面,海軍有海容號巡洋艦,陸軍方面有參戰軍與赴俄支隊。參戰軍是邊組建邊訓練邊準備開拔,具有戰略預備隊的意義。參戰軍有三個師,其中馬良第二師駐扎濟南,所部已經向青島移動、整備,隨時準備從海路開拔前線。馬良第二師是以山東人居多的軍隊,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力投入戰場,那么,首先上戰場的將是山東人。中國方面在前已經投入戰爭的人員是華工,華工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山東人。
所謂華工,實際上就是不拿槍的戰士。凡戰爭,軍隊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部隊只能占30%-50%,其余部分需要用于后方防務和后勤;即使投入一線作戰的部隊,也只能是部分投入戰斗。一般來說,戰爭現代化水準越高,所需要解決后勤、工事等問題的人力就越多,直接投入一線作戰的戰斗員數量反而越少。一戰的特點是大規模使用遠程火炮、機槍、滑膛步槍、圓錐柱形子彈和飛機,因此,歐洲戰場無論西線、東線,都發生了戰前誰都沒有估計到的空前傷亡,各方出現了兵員嚴重損缺的危機。因此,當華工投入戰爭,協約國就得以將后勤、工事等作業讓華工承擔,抽調兵員補充一線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