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為了打通支援東線盟友俄國的海上通道,出動50余萬大軍,在鄰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的加利波利半島發起大規模兩棲登陸戰。然而,由于協約國軍隊組織混亂、指揮呆板等原因,這場兩棲作戰變得曠日持久,最終落得個功敗垂成的結果。
戰前態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于1914年7月爆發后,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陣營激烈交戰。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后,英法聯軍粉碎了德國奪取巴黎、迫降法國的計劃,戰局呈現對峙局面。然而,在東歐地區單獨與德國、奧匈帝國較量的俄國卻因屢遭慘敗而瀕臨崩潰,這讓英法憂心忡忡。
鑒于俄國盟友局勢危急,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提出一項援助俄國的計劃--依托占有優勢的海軍力量,派兵強擊溝通地中海和黑海的達達尼爾海峽,在加利波利半島登陸,直取伊斯坦布爾。這樣不僅能擊敗同盟國陣營的土耳其,還能打開進入黑海的通道,以便將援助俄國的武器和給養運進俄國。
巧合的是,就在丘吉爾提出上述計劃的同時,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也向英國發出請求,希望英國對土耳其搞一次牽制性進攻,以便緩解戰場上的壓力。1915年1月13日,英國政府全票通過了由丘吉爾擬訂的作戰計劃。
戰役過程
為了拿下達達尼爾海峽,協約國出動了62艘戰艦(包括18艘英國主力艦和4艘法國戰列艦),由英國海軍上將卡登負責指揮。
1915年2月19日至3月11日,卡登指揮艦隊用艦炮火力和滲透上岸的爆破組摧毀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耳其要塞,并在海峽周圍展開掃雷作業。然而,由于天氣條件惡劣且缺乏專業掃雷力量(掃雷船以木制漁船為主),卡登拼湊的掃雷船隊在土耳其守軍殘余火炮的零星炮擊下,掃雷進度異常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