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作為這場大戰的參與者以及名義上的勝利者,中國人也有必要對之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紀念。
一戰的結果雖是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取得勝利。但殘酷的戰爭把歐洲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絞肉機",令勝敗雙方都元氣大傷,集中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德國思想家斯賓格勒大戰最后一年出版《西方的沒落》一書,就把世界圍繞西歐旋轉的"西方中心論",稱作是荒謬、自欺欺人的"歷史托勒密體系"。
當時的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因加入"協約國"并對德國宣戰,特別是累計派出約30多萬勞工遠赴英法等國參戰,也成為戰勝國之一。不過,中國從"戰勝"中收獲的是深深的屈辱。中國被視為"第三等戰勝國",不僅沒有分享到任何勝利果實,就連德國在華侵略形成的權益,也被"協約國"非法轉交給狼子野心的日本。殘酷的現實逼迫中國人做出反思。所謂"弱國無外交",世界仍處于"強權戰勝公理"式"叢林法則"的支配之下,中國不能再依傍西方文明。"要自救、當自強、走新路"成為當時中華兒女的基本共識。
中國自救的新路在哪?當時主要有三大探索思潮:一是一戰初期"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激烈反傳統"、"拼命往西走"的西化思潮--那時中國人還很少注意到一戰的慘烈和悲哀。二是一戰末期由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社會主義思潮。三是一戰結束之后一段時間內出現的重建中華文明的思潮。這三大思潮深刻影響到此后百年中國思想舞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