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距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整整過去一個月。這場戰爭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有歷史學家認為,它對世界長期而持續的影響到現在都難以準確評估。但在過去100年里,歐洲人仍習慣將一戰稱為"歐戰"。時隔百年,記者重走當年一戰爆發歷史路線,和當地人一起說老話題,聽新看法。
拉丁橋邊,時光倒流
6月28日的薩拉熱窩熱鬧非凡,尤其是拉丁橋邊,人流不斷,熙熙攘攘。橋兩邊,外國人比本地人多,多半是外國記者。不是這個夏天的薩拉熱窩有什么特殊魅力,而是因為100年前的這一天,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這里刺殺了斐迪南大公。
拉丁橋邊的薩拉熱窩事件博物館,是個寄身街角并不起眼的小博物館。這里只用波黑語言做展覽介紹,因此是一個地道的本地博物館。即便如此,它也被擠得水泄不通,各路記者登場亮相做直播,博物館的邊邊角角都是話題。這家博物館還特意找來一輛百年前流行的舊式座車,安排當地男子扮成斐迪南大公當時的模樣,坐在后排左側,邀請大家上車合影。拍一張這樣的"時光倒流"照片需要3歐元,對于排長龍等候的外地觀光客來說,這點錢不算什么,但當地人不愿意湊這個熱鬧。
波黑政府為了平衡各族利益,要求把斐迪南夫婦的照片和普林西普的照片以同等地位的方式擺放紀念。不少塞族人認為,政府不愿或不敢高調紀念普林西普是錯誤的。百年來,拉丁橋邊故事多,而講的多半都是普林西普和斐迪南的故事。陪同記者走訪的卜雅娜家鄉在克羅地亞,她的母親在波黑長大,所以她算得上半個波黑人,并從小對這些故事耳熟能詳。站在拉丁橋邊,卜雅娜指著面前的丁字路口對記者說:當時斐迪南夫婦的座車就停在那里,突然遭人群中沖出的普林西普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