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萬水千山只等閑"的中央紅軍在"屈指行程二萬"之后抵達陜北,率先為這部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劃下了一個休止符。
毛澤東曾說:陜北是落腳點,也是出發點。落腳陜北使中國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營,隨即吹響了全民族抗戰的嘹亮號角。然而,到陜北落腳并非中共中央和紅軍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極端險惡的轉移過程中為了擺脫敵人和保存自己,根據敵我情況變化不斷調整原定計劃的結果。整個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對落腳點的選擇先后發生了七次變化。
1黎平會議
川黔邊根據地
湘江一戰,紅軍由8萬多人銳減到3萬余人。更為嚴重的是,蔣介石已經判明了紅軍的戰略意圖,調來五六倍于紅軍的兵力,在湖南武岡、城步、綏寧、靖縣等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一個"口袋陣",等著紅軍往里鉆。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放棄移師湘西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到川黔邊建立根據地,但博古、李德不予采納,依然把希望寄托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上。
1934年12月11日,紅軍到達湖南西陲的通道縣。12日中午,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軍事緊急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向問題。毛澤東從敵軍重兵阻攔這一情況出發,力主西進貴州,王稼祥、張聞天和周恩來等多數人贊同毛澤東的主張。晚上19點半,中革軍委下達了"萬分火急"電,命令部隊繼續西進,但同時依然沒有放棄北上計劃。